冬天到了,我只想为你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个故事或许有点长,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喜欢奇思妙想的中国女生和一个特立独行的葡韩混血男孩。他们在北大相遇,想要寻找很多有趣的故事。
想自由 音频: 进度条 00:00 04:41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夕阳映照着未名湖水,天空中挂着属于北方冬天的一抹寂寥。
北大的学生们下课了,成群地走向飘着菜香的食堂。我也往前走着。
(一)
那是我来到北京生活的第二个月某一个平凡的秋天傍晚。好像一切都是一年前想象的样子。无数高大上的讲座、论坛、宣讲会,无数牛逼闪闪的人,无数奇妙绚丽的标语,顿生一种错觉:我们无所不能。然而恰逢秋招季,看着上一届学长学姐们一头扎进找工作的洪流中。他们的朋友圈透露着一丝焦虑和小心翼翼。仿佛一步错了,人生就掉入了深渊。突然明白,明年此时,我们也要经历这样的时刻,像一个个饺子,刚填满了陷就要被丢到“社会”这口热气腾腾的大锅里。
我的同学兼好友兔子忧伤地跟我说:“明年我不想找工作,我也不想继续读博士,我想申请交换项目,出国待一年。虽然会错过秋招、国考,但是我就是不想这么快就确定了以后的人生。”
我很诧异,因为翻开她的简历,你会发现她真的就是最标准的优秀的中国学生的代表。3.95的GPA、完美的实习经历、科研成果……我不知道原来她也纠结。我问她,你最想做什么呢。她抬头看了一下天,又低下头,说道:“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但是不论是要做什么工作,我一想到要坐在一个格子间,数着日子过下去就觉得难过。我觉得我没有灵魂了。”
我忍不住笑了,说道:“你可以再申请一个国外的研究生项目啊,给自己一两年的‘缓刑’,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她点点头,好像同意这个说法,虽然我知道她在想“然后呢?这个硕士读完了以后呢?”。
我想如果高晓松听到我们这段对话的话肯定会忍不住骂我们,就像骂清华的梁植一样:名校学生,不想着社稷民生,却在那纠结自己的小情绪。(虽然我可能还不算真正的名校生)
可是,我想说,今天的时代太快了,快到让我们感到窒息,快到让我们忘了小时候的梦,忘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更不要说苍生社稷。在我们面前仿佛有无数的选择,却又像别无选择。咨询、投行、金融、部委、名企…….所有这些选择看起来都很诱人,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又像是一张网,让人无处遁逃。
年轻人很焦虑,年轻人很沮丧,年轻人很失望。
也许有人会说上面这些情绪透露着一种炫耀的矫情:北大的学生愁什么工作啊,无非愁这个工作是不是最好的。在你们眼中看不上的工作,在其他人眼中或许是遥不可及的梦。
是啊,我们可真矫情。
(二)
相比于兔子对未来的迷茫和忧伤,我起初几乎是完全悲观的。因为虽然我也不想一毕业就做一份别人觉得好的工作,但是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却一直没敢付出行动。来到北大以后的每一天,我都感受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心里却一直有个声音告诉自己再不去做就来不及了。
我想拍一个类似于纪录片的东西,记录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活着的平凡的生命,最好是能记录100个有趣的故事。
这个有点奇怪的梦想我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所以在过去很多年里,我想别人眼中的我一定是一个无趣的“好学生”。当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北京的新伙伴们的时候,他们笑了,然后问我:你觉得什么是有趣的故事?就算你觉得有趣,别人也会觉得有趣吗?万一没有意思,你不是浪费时间吗?
是啊,他们说的好对,这些问题让本来就缺乏行动力的我更加不敢跨出那一步了。我默默地看着手机提醒事项里几年前写下的关于拍摄纪录片的想法,开始思考怎么办。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既没有勇气走出去寻找故事的主角,也没有学习以后需要的剪辑技术。一切依然只是想法堆积在我的脑子里。我需要有个声音告诉我:来,我们开始吧。
直到十月中旬的一天,在上课前我的外国同学苏昂问我最近过得怎么样,我才跟他提起我的困惑。课后我们聊了很久。我才发现原来来自剑桥大学的他也不想要过着人云亦云的生活,不想顶着所谓的光环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都想去做自己内心真正渴望做的事情,也许这件事不仅不会让我们赚很多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让我们落后于各种offer拿到手软的同辈。但是我们不在乎。
之前,我只知道作为在葡萄牙长大的葡韩混血儿,因为一张亚洲人的脸从小被当作中国人,他很想在中国找到身份认同。但是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很久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原来他也想要记录生活在这个变革的多元化时代中的普通人的故事。只是,他比我勇敢多了。他不仅想要毕业之后去新疆等地记录生活,而且还悄悄跑去了朝鲜为了了解真正的东亚。他告诉我,不要想太多,最重要的是去行动。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终于迈出了很多个第一步。
第一次去非洲人开的理发店,和那里的黑人员工、中国歌手聊天。
第一次去朝阳区婚姻登记处,采访在光棍节领证的中国男人和他的黑人妻子。
第一次去西安的回民街,问来往的游客一些有意思的问题。
第一次去西安民俗街,和华阴老腔的演员爷爷们聊了一下午。
第一次去北京的街头采访路人,被拒绝很多次以后倍加珍惜得到的数据。
第一次学习做视频,从零开始,一步一步。
…….
并且最终做了一个叫《非正式调查》的纪实节目。第一期先导片已经放到了B站和微博上了。
在过去的一个月,几乎每天我的微信步数都在一万以上,每一天疲惫都像一床被子将我紧紧裹住。累到睁不开眼,累到吃不下饭,累到腰痛到需要躺着,累到生理期提前了半个月。但是每一天都很安心,很知足,因为我终于感受到我的生命在跳动,而且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当然,这也和我的同志苏昂一直在我身边有关系。我们的性格相似,但是能力互补。他总是会鼓励我,而且总是那么专注坚定。让内心其实很不自信的我不怕任何的困难和挑战。我不知道最后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效果,但是我相信这一段经历会是我生命中最美的时光。
(三)
附上学习汉语才四个月的苏昂自己写的中文自我介绍。他的中文真的每天都在飞速进步,我很期待他成为完全的中国人的那一天。在那之前,我还能欺负一下他中文说得像个幼儿园的孩子:
你好我的中文名字是苏昂,韩国名字是 Suam, 葡萄牙名字 Eduardo, 最后英语名字是 Eddie. 为什么那么多的名字? 可能是严重的人格分裂的问题。其实,现实更简单。有四个名字的事表示我们现代世界的主要特点: 多元文化主义。
1982年在首尔,一个韩国女生叫 Park Ju Yong 选过一条另类的道路。甚至在首尔有稳定的工作, 即使她从来去过外面,决定移民到意大利。她妈妈很伤心唯一个女孩子这样突然地离开。“你怎么放弃生活这样子?”妈妈一边哭一边问. 送Ju Yong到机场的时候,哭泣没停止。但都没办法,什么都考虑好了。
1994年在葡萄牙,一个葡萄牙男生叫Manuel Baptista 做东了一个为意大利留学生的聚会。他很健谈所以组织这种的活动对他来说不麻烦。但是那时感觉很孤独因为没有爱人可以一起分享生活。聚会完成了以后他在锁房子的门,Ju Yong从洗手间出来。
“诶我不知道你还在,我会打开门,稍等”他很礼貌地说。
然而,到了门前Manuel发现不知道在哪里放了钥匙。觉得很尴尬这样子展示他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花二十分钟找钥匙以后,他放弃了。
“对不起Ju Yong但是可能你今晚要在这里睡觉。”
Ju Yong 目瞪口呆。他从来没过一晚在一个陌男生的房子。
“没有办法可以打开门吗?”
“没有,如果我们在一楼的话可以帮你从窗出去但是我们在六层。别着急我在起居室的沙发睡觉,你可以呆在我的房间。”
Ju Yong 从来没期待第三天在葡萄经历这种的情状。虽然Manuel也是一样他却被Ju Yong 吸引了。当下个早上,Manuel问Ju Yong可不可以给他联系的方式。那瞬间开始我父母的爱情道路。即使爸爸快点决定他想跟妈妈恋爱,妈妈不是这样。对这位丢三落四的葡萄牙人不知道自己的情感是什么。但是我爸爸很浪漫,并且他对爱的女生一直坚持不懈。从他们第一次认识的时候到谈恋爱爸爸写了大概一百首充满爱情的事。两年从他们第一次认识我出生了。
如果妈妈没有骨气勇气,如果爸爸像很多西方人歧视亚洲人,那我就不存在不可以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我的故事,我的看法。
即使我没有一滴中国血什么都没有从小时候中国出现在我日常生活。中国移民在葡萄牙很多。每天走过中国商店,中国饭馆儿,中国旅游团。不幸是由于语言障碍,缺少交流的机会,以及心态的差异,我没去了解任何在葡萄牙的中国人。
但是对很多葡萄牙人来说,我的脸是一个中国人,因此,他们常常叫我跟中国有关的小名。比如说,在家附近有一个篮球场我平时去打篮球。在那里一起打的成年人叫我姚明。而且,那么多的葡萄牙人很惊讶我跟他们说葡萄牙语的时候因为在他们脑子里有很强的刻板印象:如果有东亚的血,一定不会说葡萄牙语,一定不了解葡萄牙文化,总之,一定不是葡萄牙人。
来了中国以前,我一直是一个假的东亚人。当时,我的脸和皮肤的颜色给自己不安全感而不是一个让我学东亚文化和语言的动力。三岁到十八岁的教育在葡萄牙,本科大学在英国,韩语水平烂死了,身份认同真很乱。
大部分的中国人听过我的本科大学,剑桥 (Cambridge)。可能大家会觉得我好厉害进入那么有名的大学。其实,因为像大部分的剑桥本科生,我从小时候教育是用英语的,通过面试很容易。而且,虽然有很多人崇拜这个大学的声望,我们跟别的大学生一样。唯一个差异是我们容易被学习压力影响。
生活就是看别人写的书吗?走别人建的道路吗?让别人的意见决定控制自己的自由吗?不可能,放弃理想以前至少我要尝试过自己想的生活。所以我去年的时候为了找到新的开始绞尽脑汁。不可以回来葡萄牙,因为那里没有很多工作机会,没有挑战,离父母太近。也不可以去韩国因为我有韩国护照所以不可以收到留学生的奖学金。
中国,那个一直出现在我日常生活的国家,变成了唯一一个可以改变我方向的国家。进入在北大以后,我感觉终于会处理身份认同的矛盾。
现在我每天很平静,为什么呢?因为来了中国以后我决定解决身份认同的矛盾。在葡萄牙从来没期待我会住在中国,但是不可以避免命运,因为命运让我来到中国。
我现在不仅有东亚人的脸和东亚人的名字(苏昂和Suam),而且还在努力学习汉语和韩语。
但是我也不会放弃西方的影响。实际上,我是一个混血儿,一半西方,一半东亚,不可以选择,要接受这两边。我希望,跟我的同志舒梦,给大家看外国人的文化,他们对生活在中国的看法,并且中国人对多元文化发展的反应。
作为一个东西混血儿,我想当一个桥梁为帮大家了解这个绚烂的多元文化世界。
以上,就是我们想要进行一个关于中国的非正式调查的背后的故事。当然因为我们俩都是有趣的人,所以拍了一个有趣的先导片。之后,我们会定期上传真正的调查故事。
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不想被现实裹挟的你都喜欢听我们讲述的有意思的故事。如果你有故事,欢迎给我们留言、私信,我们有酒。
欢迎大家来B站搜索观看我们的先导片。
【非正式调查】我的葡韩混血“假”男友
http:///video/av16530877/
也请关注我们的微博@非正式调查
以及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非正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