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名人故事三则
壹:
李惺
是清朝中期的著名教育家,器识宏远,忧国忧民。
幼年立志于学,长大立身于士大夫阶层时,偏逢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嘉庆晚年和内政废弛外侮频仍的道光、咸丰年间,他目睹日益腐败的朝廷政事和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深感国事无为,
自己壮
志难酬,只得以借古喻今的诗篇,来表达他的一腔赤诚。
他留下警句:
“千金在手,一尘不染;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来鞭策自己。
贰:
左宗棠
晚清重臣,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
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写下联语“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以自励。
二十三岁结婚时,左宗棠
在新房自写对联: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三十年后,左宗棠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家训时,也是写的这副联语。
心忧天下,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句意
读破
万卷
”乃化用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
叁:
1917年暑假,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青年毛泽东,
和校友
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
“游学”。
他们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
毛泽东
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
“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
青年毛泽东
对农村社会状况和农民生活疾苦有了新的了解
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1917年冬,
和萧子升、蔡和森等发起
成立
了新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