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幽默故事集》:虽然身处泥淖,不断讽刺现实,却并不对未来失去信心
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狄更斯是一个格外受读者热爱的长篇小说作家,读者们总是总是殷切地等着博兹的蓝色期刊,想要知道主人公如何化解危机,想要知道狄更斯到底为主人公安排了什么样的命运。
狄更斯一生创作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可以说部部经典。茨威格就曾将狄更斯与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指认为十九世纪至为重要的小说家,称他们把“叙事的世界塑造者的概念提升到了一种清晰的形式”。
茨威格此言自是就狄更斯长篇小说创作成就所言,当然,就像那个时代其他作家一样,在长篇之外,狄更斯亦创作了许多短篇、随笔、游记等。这也几乎是那个时代作家的职业要求了。这本《狄更斯幽默故事集》便是为我们呈现着狄更斯长篇之外丰富创作的些许样本
在这十三篇作品中,有关“泥雾镇”的有三篇,且占去了全书几近一半的篇幅。“泥雾镇”应是狄更斯杜撰的一个地方,此地坐落在河岸边一处山谷中,镇上的空气中充斥着各种工业加工的味道,且四周水泽环绕,水流常常“毫无节制”地流进街道与住宅。“泥雾镇”自然是长年潮湿着的,然而狄更斯却说这是一处“很宜于养生的地方”,何出此言?原来是植物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得最茂盛!
这种对生活环境之恶劣的细致而讽刺的描写是狄更斯的拿手好戏,潮湿、阴暗、臭气熏天的环境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屡屡出现,使他的作品也成为哥特小说的一支。
糟糕的环境中有着作家所观察的滑稽的人类生活。三篇“泥雾镇”的第一篇讲述了商人塔冉渤先生当任镇长之后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举措。“财务和成功侵蚀了他简朴的举止风度,玷污了他与生俱来的良善之心。”种种荒诞举措并不一定是权力的腐化,而是自打积累起了财富,塔冉渤先生便初衷不再,而是继续追逐由财富所带来的外在效果。因而,他效仿伦敦市长,却东施效颦,他意图提高乡镇道德而关闭酒馆,结果却是南辕北辙。
关于“泥雾镇”接下来的两篇如今我们可以说是狄更斯的戏仿之作,他模仿了两篇通讯稿,报道或说讥讽在此镇举办的两届万物促进协会的“盛况”,这“盛况”则是各种以科学之名作异想天开的行为。这两篇中,狄更斯的讽刺可说是俯仰皆是,他为这些角色起的名字是“皮手笼教授”、“喘气教授”、“鼻涕虫先生”。除此之外,其中还点缀着一些如今被我们会称之为地狱笑话的黑色幽默,比如一帮绅士是如何借科学之名饱餐了一位女士的小狗。
在其中一篇中,通讯员提到了一项发明,是一种特殊眼镜,“可以让佩戴者在非常明亮的视野中看到远处的物体,同时让他完全看不到那些在他眼皮子底下的物体。”这一讽刺性笔法,在后面的一篇随笔《别国的公众》里我们也将看到,狄更斯讽刺人们对关乎自己的公共事业视若不见,却嘲笑“别国的公众”的热心。
对于环境的关注也一直是狄更斯的主题之一。《狮子之友》中,明线的主题便是对于改良动物园动物居住环境的倡议。《水滴:一则童话》则以童话的形式借水滴精灵的游历来描述当年伦敦的环境之恶劣。
狄更斯亦极为喜欢童话,选文中有不少是直接与童话有关的,亦有一些是有着童话故事的味道的。前者如《对童话的欺诈》就批评了那些童话也应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对童话的现代改写,在这方面,狄更斯是一个“保守”的作家,他希望童话中的价值不被篡改,能够依然给人们的内心以滋润。有时候,狄更斯也是一个秉持进步观念的作家。《水滴:一则童话》是一篇科学童话,其中夹杂了太多的科学知识使得这篇并不是成功的作品,然而可看出狄更斯进步的一面。《昔日好时光的故事》虽然与童话无关,不过却借鉴了童话的一些方式,让雕像说话,告诉读者不必美化过去的时代,最好的时代往往是当代,黄金时代并不在传说中,而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