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
3、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1)包围
(2)护城河
(3)丢下
(4)通“叛”,背叛
2、有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没有道德就很少有人帮助他。
3、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第1题4分,每空1分。第2题2分,第3题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三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陈涉世家》等。)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四、当堂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四
这一周开始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对孟子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仁政”学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认识。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但是这并未阻止他推行“仁政”的脚步,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然执着的提出“仁政”。指出“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治国之道。“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两种人:“得道”的人和“失道”的人。这两种人都不是普通的个人,而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今天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当今社会上这种“得道”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走在各行各业,虽然他们不是君主。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异彩纷呈,以后更会发扬光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五
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二课时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
一课时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
(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六
初中五四制语文第五册第17课《孟子》二章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语,领会课文内容及论文特点。
2、能力目的`:培养以词造句的能力,论文写法能力。
3、德育目的:以君者应以"人和"为本,为人者应以"做人"为根。
4、情感目的:以朗读感染学生,创设渐入学习佳境的氛围。
5、把理解词义和背诵第四段立为教学重点。
6、把对论点的`理解和第四段结论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区别。
7、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进行教学。
围绕教材以书注为主加以突破重点,通过朗读达到熟悉以至背诵的目的;难点的突破放在"人和"与"得道多助"的关系上。
1、领会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及社会意义。
2、掌握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及结构。
3、巩固排比、对比等方法。
4、背诵并默写重点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七
孟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我不能说刘备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对,但作为一个义无反顾的反曹英雄,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以赤壁大战这个案例而言,刘备和孙权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了。
赤壁大战成就了孙权,成就了周瑜,也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正是因为这次机会,才使得刘备从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迅速成为三分天下的王者。不幸的是,刘备并没有最终实现他复兴大汉王朝的梦想。公元223年,汉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为痢疾并发症,病逝于白帝城。
汉昭烈帝是刘备的谥号。为什么称他是汉昭烈帝呢?因为在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之后,诸葛亮等人在成都拥立刘备继续做大汉王朝的皇帝。所以,汉献帝并非是大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才是。大汉王朝的历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应该是483年。
有人说,刘备只是汉献帝的远房亲戚,从血缘关系上,似乎不宜把他看作大汉王朝的皇帝。我却以为不然,因为汉光武帝刘秀,也曾经有过和刘备一样的经历。刘秀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刘备也是从小就成了孤儿。刘秀在少年时代做过农民,刘备在少年时代做过小商贩。刘秀是前朝汉平帝和孺子婴的远房亲戚,刘备也是汉献帝的远房叔叔。刘秀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光武中兴”,如果刘备能够多活,谁说他不可以创造出大汉王朝的第二次中兴?虽然刘备在军事谋略方面不如曹操,也不如诸葛亮,但他的领导力却足够与汉光武帝刘秀比肩。从这两位皇帝的谥号上讲,汉光武帝的“光武”与汉昭烈帝的“昭烈”几乎就是同一个意义。只要大汉王朝的国号在继续沿用,以仁爱治理国家的施政纲领还在一脉相承,我们当然应该把蜀汉的历史看作大汉王朝的延续。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好的皇帝、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而不是什么皇室的血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_著书立说。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九
初中五四制语文第五册第17课《孟子》二章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语,领会课文内容及论文特点。
2、能力目的:培养以词造句的能力,论文写法能力。
3、德育目的:以君者应以"人和"为本,为人者应以"做人"为根。
4、情感目的:以朗读感染学生,创设渐入学习佳境的氛围。
5、把理解词义和背诵第四段立为教学重点。
6、把对论点的理解和第四段结论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区别。
7、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进行教学。
围绕教材以书注为主加以突破重点,通过朗读达到熟悉以至背诵的目的;难点的突破放在"人和"与"得道多助"的关系上。
1、领会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及社会意义。
2、掌握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及结构。
3、巩固排比、对比等方法。
4、背诵并默写重点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