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重点是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这些幻觉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因而在她临死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些幻想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小提纲的形式: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理解长篇童话这种形式的文章是一个创新。老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思路清晰,一下就把握了课文的整体。
在处理“卖火柴”的部分时,提出中心问题: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的部分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联系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由。焦老师引领学生从字词句入手,在紧抓文本的同时,让学生提升了自己的感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了小女孩的可怜,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感情基础。
在处理“擦火柴”的部分时,重点讲解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境,抓住了小女孩看到火柴燃起时惊喜的心理,及火柴熄灭时巨大的失落,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小女孩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的深切的痛苦。然后让学生以自读自悟的形式仿照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老师的学习方式自己学习,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在讲到课文的高潮部分,擦然火柴看到奶奶的场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了彷佛奶奶就在眼前的意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在孩子们深情的呼唤中,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作业设计中,利用学生学习这则童话的激情,趁此推荐了许多安徒生的童话,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我感觉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使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二
下课后,我细细回想了这节课中的点点滴滴。反思这节课,我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2、过渡语记得不熟,导致上下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因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遗漏了。小女孩在亮光中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的那一段,我原本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害怕、担心、急切,甚至是绝望的心情,可谁知我直接跳到了下一个环节——比较几次擦火柴的不同。这一环节的遗漏,打乱了我后面的教学,致使脑袋里有点混乱,看来我的随堂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3、在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两个幸福时,我原本没有打算让他们说一说,只是想让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谁知却问出两个幸福的含义,而且没有说透就跳过去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所在。
除此以外,课堂上还有一些细节有疏漏之处,如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等。
教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有太多的记忆沉淀于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努力追寻,使我语文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三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在开课时,我运用一首《为什么》的小诗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心,引入新课,学习课文小女孩冻死街头这部分,配乐有感情朗读直接把课堂悲凉的基调定了下来,这样的引入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奠定了良好的基调。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1、安徒生的这篇童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宗教信仰渗透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尊重异域文化,显然,《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一篇很好的入门课。可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只是注重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和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却忽略了这点。
2、另外,《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小学生教科书上,我们重读它,一定会有超越时空的新意。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人情冷漠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悟点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还记得我在引导学生探讨“小女孩的死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多数同学说她的死是痛苦的,但也有少数同学说是幸福的,他们的理由是小女孩的死是对痛苦的解脱,因此是幸福的。我当时面对学生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没有过多去讲。现在细想,我觉得我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应该超越文本,教育学生要向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不要悲观和失望,要勇于幻想和追求,即使遭遇不幸,也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去微笑着面对。这样,就更体现了教材的人文价值。因为它教会了学生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四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欣赏火柴《天堂片断》,精心设计开课导语。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
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五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在这课的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课文伊始,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大年夜”你们是怎么过的说起,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细细去品味文章,在这过程中,我着重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通过指读、自读、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2、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1)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可怜”体现在哪里?学生先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小组合作中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这一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相符合。
(2)想象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面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3)朗读能力。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4)质疑能力。为了更能唤起学生的同情之心,我在最后环节引导学生略学了第三段,了解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小女孩面带微笑冻死了,同时起到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效果。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学生弄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我却忽视了对文本深层含义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很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六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通过学习课文,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细细反思这堂课,我有些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另外,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进行创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写散文、写对话、创编歌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而且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这些地方都还需要我加强改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七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阅读外国名著,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紧扣这一主题,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有条件的,还可以再找一些外国名著读一读。
在这个大目标的指引下,从上周二开始,我就在着手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上过课的老师都知道,所有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容易上,也不容易上。说它好上,理由无非是几个生字词的教学,指导几个关键字的书写,外加疏通文章的脉络就大功告成了。可是正是因为这几个最简单的教学步骤却让我为难了,以致于好几天我都在思量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我的教学过程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章水到渠成呢?看来呀!这是个费脑筋的问题,也是不容易上好的实质所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开始从各类优质课视频上找答案,这还得感谢县教研室黄主任对我的栽培与信赖,让我拿了一大摞优秀的教学视频回家观摩,这可让我高兴了好久。我先是找到了黄主任推荐我看的两堂精品课,分别是上海浦东开发区实验小学朱煜老师的《绿毛龟》,重庆巴蜀小学冯栎钧老师的《给予树》。《绿毛龟》这课的视频,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三次,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朱老师仅从三个词语:姿态高雅、样子可爱、通灵之性,就让学生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出了对绿毛龟的喜爱之情,这一点着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有朱老师对朗读的指导,对学生的点评,以及亲切自然的教态都是我学习的楷模。其实冯老师的《给予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抓住两个关键词:并不宽裕和如愿以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训练了学生从句中理解词语的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用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于是从多次的观看—实践,实践—观看中,我就悟出了:关键词的重要性。
就这样,我带着我的理解和感悟,开始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先是朗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奠定全文的感情基础,然后顺理成章的简介作者、作品,接着是生字词的教学以及指导几个难写的字,最后再把关键词带入句子中去读,从读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关心人物的命运,品味人物的感情。我以为这一切都会如我预料的一般进行,可是我却忽视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他们是一群有自己思想见地的人,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当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把《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上完后,我又反思了很久很久。现结合自己的反思及几位老师(特别是黄主任)给的建议,简要谈谈几点不足。
这是这节课最大的不足,由于在学生找关键词,再把关键词放进句子中去读,以及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疏通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上时间不够,也就是没有完成本课时的第二个学习目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另外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四个句子平均用力,没有教给学生分清主次的朗读方法,同时也没有放手让学生用第一句学到的方法朗读剩余句子,导致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现在想来,真是得不偿失!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朗读,复述故事,从而感受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悲惨命运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以及人心的冷漠。由于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字、词、句的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个大背景,以及编者的意图,以致于学生学完了第一课时,还不明白老师枉费那么多心机教一些字词句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说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了,会自主去获取知识了。很显然,我这堂课的氛围太过沉闷,学生没有想说的欲望,更别提学习的兴趣了。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去糟粕。这一堂公开课上完了,可是我把它定义为人生的一次走与停,在一路前行的教学生涯中,不忘记停下来反思自己的不足,好让以后的每一次策马扬鞭都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当然也不会忘记停下来感谢那些给我鼓励和信心的人儿,有了你们,我的人生才更幸福!
反思写完了,只说一句:任重而道远!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八
今天的听评课是孔xx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从我上小学时就有这篇课文,几十年来,不知道多少赛课活动中听到这节课,但是,今天听了孔老师的课,却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路新。
孔老师这节课突出了单元主题——走进世界文学宝库,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孔老师抓住“单元导读”,从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之王”的成就、地位、影响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走进他的童话世界。课文比较长,孔老师摒弃了 “从头捋”、“牵着走”的传统教学思路,把学法的指导放在前面,每个环节的学习都“有方法、有要求、有提示”,使亘长的课文变得清晰、短小、精炼,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
2、情感深。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把握内容、体会情感、关注命运。孔老师用动情的语言引读“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五次划着火柴,产生了美好的幻象,冻最后却冻死街头的凄美故事”。“凄美”一词把学生的心一下子带入到了那个遥远的童话世界。孔老师低沉的导读,舒缓的语调,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以此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自学中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通过情感朗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