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年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一

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岗学习三天。期间,有机会到指导老师林主任班级上一节交流课。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后,团队的老师们给我评课,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

因为经验不足,也不了解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担心如果学生太活跃,我控制不了怎么办。所以,设计的教学思路,变得很保守,变得我要怎么讲完这节课,而不是怎么带着学生学完这首诗。

比如“懂诗意”这个环节,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图片,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图。而且我的答案是预设好的了,那就是古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一来,学生看着图来描述,没有想象空间,就是被动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建构了这些知识。

课后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备课必须“眼中有学生”。这一环节应该改成这样:让学生自己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说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巡堂指导。或者可以把这个变成口语训练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说话、表达。

评课时候,老师们指出,我没有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出来,没有把方法交给学生。这里让我反思,所谓“一课一得”,在我的这节课上,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次的上课和评课,我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得法于课内。那么,我的课上应该这样调整:把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删去,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和其他西湖有关的一两首古诗,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把方法交给学生、把工具交给学生,我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体会。但是,从课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较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去理解。评课时候,曾雯主任告诉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把这首诗画出来、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等等。

以上的几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但要求让每个小组有任务、每个学生有事做。曾老师的这个想法,让我瞬间开阔了思维,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看似简单,描写了西湖乍晴乍雨的美丽,实则有很美的很深远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为了理解诗的意境美,我把重点放在了西湖和西子的比较上。通过教学发现成功点和不足处:

1、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紧围绕教孩子们发现美这个主线,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对比学习多种形式,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发现了此诗蕴涵的诗意、诗境、韵律美,从而完成了高段古诗教学的目标——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

2、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中,仿佛看到西湖乍晴乍雨的美丽,在优美的画面中,想象闪现于孩子们的眼中心中……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8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悠扬的乐曲,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3、接触了大量的有关西湖的诗词和画面,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感悟祖国山河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堂上,过多的把西子和西湖比较作为重点,对于想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丽意境还不够,关键在于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时间留的较少,没有给学生指出抓重点字词的方法理解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三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二、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点拨“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

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等多种已有的经验方法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

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个人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入境是古诗的根本,也是难点。本诗仅28字,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凝炼的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呢?唯有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丰富想象使美景清晰丰盈起来。课堂上我边引导学生读诗句,边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想象。看课件想像说话:“xxx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xxx。”和“xxx的细雨洒在西湖上,西湖xxx。”学生的丰富想像使西湖美景如在眼前,为下面的美读,为理解贴切的比喻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妈妈、阿姨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时化浓妆的模样,轻而易举理解了“淡妆浓抹”,感受到西施之美,从而感受到西湖之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欣赏了“晴、雨”两种天气的西湖美之后,两句诗的朗读指导没有作统一要求,不把我的感受理解强加给学生。我引导孩子“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你们想怎么美美地读这两句诗呢?我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尔后让孩子们自由试读。短短的两句诗,孩子们有了三种不同的解读:有的重读“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因为他们觉得这两种景色真美;有的认为因为“晴雨”的两种不同的天气使西湖有不同的美景,重读“晴”和“雨”;还有的则觉得西湖晴天让人感觉很美好,雨天让他觉得很奇妙,这两种感觉都使人心旷神怡,所以重读“方好”和“亦奇”。孩子们的三种精彩解读让我无比欣喜,这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且不去评他们的解读对与否,只要他们去思考了,这就是他们最珍贵最独特的感受体验了。

这就是我课堂上想要的了!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全班孩子用这三种不同的方式把两句诗美美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受到了古诗独特的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同样,美诗需美读!诵读是教学的骨肉!在40分的课堂上,琅琅的书声一直贯穿课堂始终。

我设计了各种形式读,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地诵读诗句。从初读的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到细读时的品读、理解读、赞叹读到最后熟读成诵,步步深入,层层加深。读的形式有: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教读、师生齐读、配乐齐读、回环复沓的引读……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一直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反复吟诵,仔细品味,感受到古诗的语言之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五

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进行拓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词语时对学生估计过高,“水平如镜”这个词孩子们非常陌生。

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5

这是一首千古美诗,它把西湖的美演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并且富有灵气,让人留连忘返。在教学时,我屏弃了传统的串讲,把诗肢解掉,而是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乐曲,动情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触摸西湖的美,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充分领略了西湖的美,也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了诗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课堂比诗园,一声一叹总关情”,一句对西湖的赞美,一声“哇”的感慨,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透露出学生对诗的喜爱,对学诗的投入。

但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学到“西子”时,学生对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讲了有关她们的事,并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进行了诠释,学生的思维开始有点散。课堂上起了一点小涟漪。还好我准备了“西湖十景”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课文。只是时间少了点,学生的品味时间不够,也没有好好去写一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六

10月,我课题组进行了初期阶段的朗读教学展示课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评课。现反思如下。

1、对诗词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应该放在诗词中体会。因为是朗读教学的展示,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2、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也仿照前段时间在曙光小区听20xx年语文优质课一位人民大道老师教这一课的设计: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学生不知道,课堂很尴尬。所以我感觉农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理解能力上与市区学校的学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降低要求,慢慢引导。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让学生知道整首诗写景是先晴天后下雨天,为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蒙”词语时,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蒙蒙细雨中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

2、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让学生又一次加深前两句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教师在知道学生朗读时,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每一次让学生朗读时,都要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去读。这样学生朗读时才有“使命感”,才能用心用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七

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我在阅读苏轼相关资料后的一个选择。因对苏轼特别的喜欢,让我也就特别喜欢他的这首诗。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依然在牵挂着以前在陈店小学所参加的一个课题——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习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黄组长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课件的制作不精细。淡妆浓抹的链接就不到位。因为课件是我在家里制作的,边制作边修改,家里的电脑有点小问题,保存的时候容易出故障,后来在教室里播放课件的时候,没有关注这个小细节。因此在执教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

第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八

“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浩瀚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无数的文化遗产,而古诗,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如那漫天繁星,闪耀了千年文明的美丽夜空。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似乎在走“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的模式化道路。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优秀文化遗产就无以继承和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体验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热情呢?本学期的师徒同课同构,我和候莉莉老师选择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对古诗教学做了初步地探索。课虽已上完,但意犹未尽、感想颇多!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动听悦耳感人又因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是传统的教诗方法,所以运用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情趣。在本课的开始,我就围绕单元主题“水”带领学生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将进酒》中有关水的名句。通过饱含真情的吟诵带领孩子进入情境,激发孩子学习诗的欲望。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抓住“水光潋滟”、“ 山色空蒙”、“方”、“ 亦”、“ 总相宜”等关键字,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找近义词、结合学过的古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带领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走进诗人描绘的画面。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体味不到的要突出“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美轮美奂的西湖画面,配合美妙动听的音乐,把孩子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教师再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带领孩子反复吟诵,进而体会诗歌描写的美好意境。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说:“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湖边,我们会赞叹道——(男生读)细雨蒙蒙,我们荡舟湖边,我们会赞叹道——(女生读)。让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升华,在吟诵中体会。

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在学完全文后,我让学生用今天积累的词语,想象古诗描写的西湖美景,写写你心目中的西湖。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更进一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世界。

不足之处: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由于没有把导语很好的记下来,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创设出想象中的诗情画意,学生的朗读也不够深入。应该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有些前紧后松。后面的内容没有讲深讲透。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让我们一起用诗一样的精巧锻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营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因诗歌教学而充满浓浓的诗意,让学生的精神生命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