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心理描写的句子聚集60条
课文《芦花荡》的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第1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第2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3句】: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第4句】: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
⑵ 学习写景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⑶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运用语文能力。
【第2句】: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第3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地位与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一课,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无名老者爱与憎、智与勇以及他过于自信与自尊的性格。小说中的老头子这位交通员对保障队伍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注重学习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情分析】
【第1句】: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自己完成对字词的掌握,学习新字词的音形义,通过阅读资料搜集关于作者孙犁的基本情况,基本上能够掌握故事情节。
【第2句】:能力准备情况:
八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摸索出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养成了一定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像力。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都能够具体明确、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这样对于本课要求的复述故事情节具有了良好的能力准备;学生们已具备了一些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学习本文。
【第3句】:学生心理特征:
抗日战争的年代自1937年至今并不遥远,但对于这些在蜜罐中成长的孩子来说仿佛若隔世,除了需要在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之外了解历史,还需要在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需要了解这段历史,渴望知道更多的事件,期盼掌握克敌制胜的方法,学生明黑非、辨黑白,爱憎分明。这就是学生学习课文或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
【第1句】:教学重点:
⑴ 学习小说叙事、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⑵ 学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⑶ 学习写景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第2句】:教学难点: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第3句】:创新点:
⑴ 培养学生寻找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胆魄;
⑶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动手探究的思维能力。
【第4句】:德育点:
体会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多媒体的运用】
【第1句】:实物投影:
探究思考题。
【第2句】:课件:
⑴ 演示诗情画意的芦花荡。
⑵ 演示东北地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中几个特色画面。
【第3句】:多媒体:
播放歌曲《闪闪红星》。
【教学过程】
【第1句】: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闪闪红星》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师: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抗日战争时期,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潘东子、张嘎子、王二小、刘胡兰都是咱们的同龄人,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现在咱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苇塘里战斗的歌声吧!
【第2句】:检查预习情况
【第1句】:苇塘 仄歪 飒飒 寒噤 穿梭 疟子 蹿 泅着
【第2句】:解释下列词语:
尖利 能耐 悠闲 飒飒 挂花
【第3句】:介绍作者
(学生对搜集到的信息互相交流,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生。1937年冬,投身抗日战争,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作品如:《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
【第4句】:新课
【第1句】:读:
安排读,兼有齐读,指名读,并做出师生评价。
读后,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做出评价。
【第2句】:悟:
⑴ 学生活动:按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汇报成果。
教师活动:运用实物投影出示探究思考题,内容如下:
①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②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活动:演示课件⑴诗情画意的芦花荡。
⑵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三个人物。
朗读课文片断: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热闹哩!弄清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分析文章中老头子的人物形象。找出文中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相关语句。
教师活动:出示探究思考题。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补充。
⑷ 区分文章的表达方式并举例。
【第3句】:赏:
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让学生找一找,仔细体味。
文中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上各种色彩,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在学生仔细体会语言后,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教师活动:演示课件⑵东北地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中几个特色画面。
学生活动:独立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景色或景物进行描写。
(进而各小组派代表读新作、全班赏析。)
(组内成员评价、生评、师评。)
【第5句】: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提出要求:读此文,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入手谈谈你的收益。
【第6句】:布置作业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板书设计】
芦花荡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
老头子 (自信自尊)(孤胆英雄)
↘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课文《芦花荡》的教学设计模板
【第1句】: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1句】:识记重点词语;
【第2句】: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第1句】: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第2句】: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第2句】: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第3句】: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第4句】: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练习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习预习
第二课时
【第1句】: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第2句】: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第3句】:探究置疑
【第1句】: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第2句】: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第4句】:作业 练习
【第1句】: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
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第2句】: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第3句】: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附教学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体味老头子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如画的语言,要通过朗读、品味、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生品味的教学效果。
课文《芦花荡》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第1句】: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第2句】: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计
【第1句】: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第2句】: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第3句】: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1)提问: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的什么感情?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6)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7)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8)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9)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10)提问:两个孩子并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到轻视,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11)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12)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13)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第3句】:中心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芦花荡》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⑵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第2句】: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1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铁道游击队》主题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学生谈观看《铁道游击队》的感受。
师导: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小说家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
【第2句】:寻读:感知内容
【第1句】: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概述这个传奇故事(梳理故事情节)。
【第2句】:寻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学生活动,交流: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他却快乐而悠闲。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将近六十岁,却仍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打鬼子还要二菱跟着来看热闹。
【第3句】:教师评价并巧妙过渡:读了一遍课文,居然有这样的发现,真不简单。老师读了课文后,发现老头子的传奇色彩集中体现在两个字上,就是不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含有不怕的语句或暗含不怕的内容。
【第2句】:析读:认识人物
(一)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点评。
师生交流:在学生发言后教师抓住时机追问,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课前预设:
【第1句】:三个不怕:
不怕,洗一洗吧,多麽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 气。师指生读,指导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问:这三个不怕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特点?
过于自信,这里的过于是过头的意思,大女孩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
师小结:这三个不怕从语言描写的角度,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文中的哪些语句也体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
如: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师: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有关不怕的语句和内容?
【第2句】:不怕牺牲,不怕危险:
敌人封锁严密,由大菱挂花可以看出,老头子出入很危险。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批注:老头子的胆量真让人佩服,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然,艺高胆大,不怕敌人。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第3句】:不怕艰险,自信乐观:
再如: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批注:面对生活的艰苦和危险的处境,老头子竟如此悠闲,可看出他毫不畏惧,自信乐观
【第4句】:不怕年迈,不怕累: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的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在白洋淀上。
批注:老头子不怕年迈,身单力薄,可仍精神矍铄,老当益壮,不服老的精神值得人敬佩。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批注:老头子不怕任务重,恪尽职责,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教师组织深入讨论:老头子为什么会不怕呢,这种什么也不怕的精神来自于什么?
讨论交流:不怕来自于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不怕来自于高超的水上能耐。
不怕来自于他爱国抗日、守卫家乡的热情。
不怕来自于他藐视敌人的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不怕还来自于老头子的智勇双全。
(二)
过渡:老头子有没有怕的事呢?他怕什么?(怕丢脸面),从那些自然段可看出来?
【第1句】:指生分角色朗读28~54段(一男生读老头子的语言,一女生读二菱的话,一人读旁白)。
【第2句】:读完后指生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朗读。师问:你认为他们那一句读的好,那一句读得还不够?
朗读指导(课件展示):
她挂花了──!(声音小,延长惊慌,害怕,重音挂花。)
她挂了花!(与前面的她挂花了!读来又何不同?着急,还有一点恼怒,突出重音花,声音稍大。)
谁?(应当读出很吃惊,很意外,不相信,有如晴天霹雳的意味。)
谁挂了花平淡多了。
其他的句子如: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心理活动,可以猜想)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很落魄):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爱脸面,怕丢人。)
【第3句】:文中有一段话直接描写了老头子的心理,请找出来细细品味,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朴实真诚,有强烈的责任心。
此刻面对如此愧疚、自责的老头子,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第4句】:老头子又怎样找回了自尊?
他用莲蓬引诱鬼子,把他们带到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钩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用竹篙痛打鬼子的头。
【第5句】:你能体会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假如你就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引诱、痛打鬼子的场面,你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
师总结: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了老人的智慧,自信和自尊,富有传奇色彩。
(三)
师:老头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作者要写一个无名英雄?
联系时代背景,明确主旨:
【第1句】:他没有姓名,因为像这样的'人白洋淀到处都是,如果平时不打仗,他们都很温和,很朴实的,但是敌人一旦把战争强加给他们时 ,他们每个人都成了不朽的英雄!
【第2句】: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第3句】:品读:学习语言
【第1句】:师:孙犁曾说,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英勇,是善良和美好达到极致时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境界。因而他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为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服务的。
示例: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第2句】:学生活动交流:
⑴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芦花荡的夜色是非常优美,非常安宁。我想,芦苇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师:是啊,就在芦苇荡、荷花淀里,孙犁看到了一处无形的力量,他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师:同学们再看一看,课文中还有没有描写水淀月色的佳句?
⑵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⑶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课文,还有没有写水乡月色的句子。
生:《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夜景的句子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
⑷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师:你觉得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⑸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一次感受芦花荡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诗般境界。
(师生齐读。)
【第3句】:追问: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补充材料:《沙家浜》中的一段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来了锦绣江南玉米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
【第5句】:反思体验,读出自己
阅读文章既要读文、也要读人,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好似拿了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钥匙。历史可以过去,但不可以忘记,那么就让我们直面心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吧 。
【第6句】:课外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