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认识蚂蚁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认识蚂蚁教案篇一
1、使幼儿对蚂蚁的家进一步了解,并将故事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学习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多种绘画材料进行作画,在画面中表现颜色的对比。
3、启发想象力,创造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绘画用的纸,彩色笔,油画棒,彩纸,黑笔,胶水。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1、春天来了小朋友观察过小蚂蚁吗?好玩呀?
2、哦,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个蚂蚁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
3、教师讲述故事,小朋友能把这些小蚂蚁的表情画出来吗?
二、幼儿创作
1、请小朋友画一画,想一想,你画的这些小蚂蚁是什么样的表情。画时要注意小蚂蚁们的大小,颜色。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作画,合理安排画面。引导幼儿添画有关景物丰富画面。
三、幼儿作品展示、讲评
1、展示幼儿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评议。
2、将幼儿作品展出,鼓励幼儿相互参观,欣赏。
1、蚂蚁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请幼儿在家多观察蚂蚁的生活特点。
2、绘画之前请幼儿说说蚂蚁的特征。
在本次美术课中,我一共投放了四种绘画材料。幼儿在绘画中能够慢慢地学习进行绘画创作,我感觉进行这样的美术教学活动,孩子的先前经验很重要,对美术绘画材料基本都很熟悉。
小百科:蚁科通称蚂蚁,节肢动物门,多为黑色、褐色、黄色或红色,体躯平滑,或有毛刺、刻纹和瘤突。
认识蚂蚁教案篇二
1.在游戏"分豆子"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能共同探索,尝试协商、分工,提高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3.体验团结协作、战胜困难带来的快乐,增强幼儿合作意识。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重点: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难点:在游戏中能够自主协商、分工。
1、自制ppt2、四盘有6种豆子混合在一起的豆子,每组6个空盘子及6双筷子。
3、课前请幼儿自由组合,6个好朋友做为一组四、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合作引导幼儿观看ppt,提问题引出合作。
教师小结:有些事情,一个人做很难,几个人或很多人一起合作就变得轻松了。
(二)引导幼儿在捡豆子的游戏中学会合作1、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分豆子的方法(1)出示豆子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师:瞧,今天这群聪明的蚂蚁们又找到什么好吃的东西了呢?(豆子)这里都有哪些豆子呢?(绿豆、黑豆、红豆、玉米、黄豆、白豆)这些豆子都混在一起,蚂蚁们不太喜欢,它们想把这些豆子分开来,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2)教师明确分豆子游戏的要求师:今天,这群蚂蚁们要把这个分豆子的任务交给我们小朋友,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盘混在一起的豆子,请你们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这些豆子都分开来放,我们来比比看哪一组的速度最快。
如果有成功的小组,教师可引导幼儿交流:你们是怎么做的?豆子一共有6中,每人分一种豆子放在盘子里。
如果幼儿未成功,教师可帮着观察并总结:这里一共有几种豆子混在一起呢?(6)我们一组上有几个人?(6)那我们可以怎么做?(每个人分一种豆子)2、小组协商,第二次合作分豆子(1)教师引导幼儿尝试分工师:在分豆子之前,我们6个人先要做什么呢?(分工,商量各自分什么豆子)请你们一组上的小朋友先商量好。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合作是很重要的,只有相互合作了,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快乐。
活动延伸晨间体育游戏是开展各种合作游戏,引导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
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通过自己探究的过程寻求出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
在观察蚂蚁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有的幼儿不会用连贯的语句说下来,或者说不清楚,所以老师要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认识蚂蚁教案篇三
1、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2、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引发幼儿学习蚂蚁的兴趣。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1、选择安全、合适的观察场地,提供放大镜、大纸箱,并把幼儿的观察情况作成课件。
2、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有关蚂蚁的图片、儿歌、故事等,准备录音机、磁带,制作活动内容的相关课件。
3、用诱饵捕捉蚂蚁,放进昆虫盒。
4、自制海绵豆子(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和小篮子。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出示幼儿观察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情况。教师提问:
(1)你从哪儿找到了小蚂蚁?
(2)蚂蚁长得什么样?
(3)小蚂蚁是自己单独出来活动还是一起出来?为什么?
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或图片)。
给幼儿分组,让幼儿仔细观察捕捉到的蚂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六、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 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1、教师(或家长)把幼儿观察发现后的绘画作品,用简单的文字注释后,张贴在墙饰“有趣的虫子”中。
2、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继续学习有关蚂蚁的儿歌、故事等,丰富幼儿经验。
3、师幼共同进行小实验:把捉到的蚂蚁放进一个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过几天后,把黑布打开,可看到蚂蚁筑成的弯弯曲曲的“地道”。
蚂蚁(ant)是一种昆虫,别名蚁、玄驹、昆蜉、蚍蜉蚂,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11700多种,有21亚科283属,中国境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
认识蚂蚁教案篇四
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1、饼干屑、糖、调味品、饭粒等
2、记录用的纸、笔、
3、蚂蚁的课件、黑纸、瓶
。
到屋外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1、观察什么地方蚂蚁最多?蚂蚁在干什么?
2、记录各自的发现。
1、交流各自发现蚂蚁的.情形。
2、讨论蚂蚁各自有没有家,他们会把找到的食物怎样搬运?他们怎样通知朋友?
3、观看课件后了解,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小实验“蚂蚁造家”。
认识蚂蚁教案篇五
昨天晚上,我满脑子都在想厦门方特游乐园。我想:暑假快过了,如果还不去好好地玩一次,恐怕要等到明年了。今天早上,虽然火辣辣的太阳高高挂在天上,但是我、舅舅、舅妈和哥哥依然要去厦门方特游乐园玩。
早就听说那里有过山车、水世界影视城、火流星、未来警察、聊斋等有趣又好玩的地方。我的心早就飞到了那里。
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有趣的是乘坐的“星际航班”。因为那种游戏像在坐飞机。我们刚坐上星际航班,它就起动了。刚飞的时候,差点要撞上了旁边高楼大厦。我赶紧抓牢扶手,双脚缩得紧紧的心里超级恐惧,心脏扑嗵扑嗵地直跳,节奏越来越快,差点就跳出胸口了。说时迟,那时快,“飞机”在千钧一发时刻,把我们拉到了东方明珠,眼看又要撞上了,“飞机”又随身一变,把我们送到了长城……好在有惊无险,我们终于安全着陆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厦门方特游乐园真好玩。
认识蚂蚁教案篇六
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第4课蚂蚁教案。
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3.借助文章,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
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二点为重点,第三点为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1.认真朗读文章三遍以上,并标画出描写蚂蚁的生动词语。
2.思考:本文通过蚂蚁想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课时
理解、分析文中对蚂蚁的生动描写;感受文章对生存、生命的深刻思考;理解感悟式的写法。
教学步骤:
畏畏缩缩左顾右盼义无反顾怜悯主宰蹒跚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教案《第4课蚂蚁教案》。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认识蚂蚁教案篇七
本次活动是大班年龄5-6岁幼儿,由于从小班开始已经对幼儿进行了看图讲述的教学,所以本班幼儿对看图讲述有了一定的感知,我还发现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比中、小班的发展得要快,爱于表现自己,并且模仿能力强,老师说的话幼儿都会模仿,而且学得很快,但是有些幼儿还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差,表现能力弱且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以上表现,为了本班幼儿在看图讲述有更好地拓展,我安排了这次的看图讲述的学习。
"看图讲述" 是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片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图意的一种活动,也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三只蚂蚁》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只小蚂蚁,情节展开富有幽默感,以悬念贯穿始终,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能带给幼儿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带给幼儿大胆讲述的欲望。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看图讲述活动《三只蚂蚁》。
(1)引导幼儿看图讲述,进行猜测、分析、推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引导幼儿在观察讲述的过程中,从强烈的大小对比、动静对比中体验到幽默感,从蚂蚁的视角理解他人的情绪变化。
在活动中,我采用逐幅出示图画,以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来激发幼 儿的观察、讲述的兴趣,让所有的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我还根据故事情节提出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思考、猜测、分析、推理,激发幼儿讲述的'欲望,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让幼儿体验从好奇--开心--失望--害怕的情绪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和策略:
开始设计这节看图讲述时,我就在思考,以往的教育方式都是很传统的,
如出示图片、提问看图讲述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纲要》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支持者,时刻要以幼儿为主体,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各方面的能力。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在幼儿边观察边思考边讲述的过程中,我让幼儿从强烈的大小对比、动静对比中体验到幽默感,从蚂蚁的视角理解他人的情绪变化,例如:幼儿在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从蚂蚁的角度去猜测、想象,并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碰到的奇怪的事情,体验奇怪的情绪。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小蚂蚁既好奇又有点失望的复杂情绪。我还让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讲失望的情绪体验。
2、整个活动我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其内容显示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引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使故事内容更加形象化。
3、在活动中,我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幼儿充分想象,肯定他们的每一个想法和表现,让幼儿畅所欲言,享受到一种表达的成功感。例如我在活动中利用有效的师生互动,设计有效的提问让幼儿表达,充分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说说、想想、做做、看看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活动的预设目标,并在活动的结尾解开了故事中的悬念。
认识蚂蚁教案篇八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 左顾右盼 义无反顾 怜悯 主宰 蹒跚 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文章 (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 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文章 ,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板书:
文章 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四、作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一.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四.课后将文章 抄正、上交。
认识蚂蚁教案篇九
1、通过图谱,感知歌曲和图画的对应。
2、用身体动作拍出语词节奏,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3、学习看图谱、随音乐,边唱边用铃鼓、手摇铃进行敲奏。
音乐、图谱、铃鼓、手摇铃、蚂蚁图片
师问:“小朋友,你见到过最小的昆虫是什么呢?”看看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什么昆虫呀?
(1) 图片中有好多的蚂蚁,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在做什么呀?原来小蚂蚁一个一个再接一个排着队伍运粮食呢。它们背着这么多的粮食,是怎么走的呀?(慢慢向前,还要去找好朋友帮忙)
(2) 这图中藏着一首好听的歌——《小蚂蚁》,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1)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播放歌曲,老师指着设计好的图谱,引导幼儿边听边看。
(2)视觉与语言相结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哼唱。(注:若幼儿讲不出歌词内容,就可以分句播放。)
(3)老师点着图谱,带着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唱。(2遍)
师:小蚂蚁搬粮食很开心,我们来学小蚂蚁动动吧!小蚂蚁头上有什么呀?我们一起来做做。
(1)老师带着幼儿边歌唱边做动作。(小小蚂蚁,排好队,我们要出发啦!一个一个再接一个,慢慢向前,看看哪里有粮食呢?)
(2) 播放音乐老师带幼儿一起边歌唱边做动作。(2次)
(1)介绍乐器: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位乐器朋友,看看它们是谁。(串铃、铃鼓)
(2)知道乐器的演奏方法,串铃—敲,铃鼓—拍
师:这个串铃我们可以怎么玩呢?(手腕摇)。今天我们用敲敲的方法来演奏。请个别幼儿上来试一试,带全体幼儿徒手做。方法同上(铃鼓—双手轮拍)
(3)出示图谱,让幼儿看图谱边唱边徒手拍。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张小蚂蚁的图谱,图谱上有刚才的两种乐器,谁看得懂?(敲拍几下)?”并带幼儿一起唱小小蚂蚁等敲敲、拍拍。着重引导幼儿找出与前面“一个一个再接一个)进行比较,重点练习“请你跟我一起走(我们一起去找好朋友)”的敲。
(4)分发乐器,一半幼儿串铃,一半幼儿铃鼓。
(5) 进行演奏,第一遍边演唱歌曲边演奏,第二遍跟着音乐演奏。
小朋友,我们也来做小蚂蚁去外面运粮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