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大班 风筝大班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大班篇一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
2.借助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前半段故事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3.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感受道歉所需要的勇气。
1.小棕熊和红松鼠的手偶(或图片)。
2.教学挂图:《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
3.故事磁带、录音机。
4.幼儿已学会唱歌曲《好朋友》。
(一)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段。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教师:今天,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2。教师出示小棕熊和红松鼠手偶,讲述《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故事的前半段。
3。教师:故事里有谁?小棕熊和红松鼠住在哪里?他们会做什么事让朋友高兴?
(二)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仿编故事。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鼓励幼儿想出各种让小棕熊和红松鼠和好的办法,尝试仿编故事结尾。
(三)集体欣赏故事结尾。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鼓励幼儿说说:小棕熊和红松鼠后来是怎样和好的?
2。教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小结:两个小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那样大家才能快乐。
(四)出示教学挂图,带领幼儿完整地欣赏和阅读故事。
引导幼儿看图阅读故事,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和教师的身体语言参与讲述故事内容。
(五)集体完整的欣赏故事录音。
(六)表演音乐活动“好朋友”。
随着音乐的节奏,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边唱歌边两两结伴表演《好朋友》”,让幼儿感知体验同伴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快乐情感。
1.区域活动:在美工区,提供正方形纸、长方形纸等让幼儿进行折纸船做风筝等活动。
2.家园共育: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节假日去放风筝。
本次活动是一个生成活动,没有教学挂图的。这对于一个刚刚升入大班的幼儿单单倾听故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我自制了几张故事图片。在活动中幼儿能从画有风筝和小船的图片上了解故事的内容,从第一张图片中风筝上的49和小船的49,初步了解故事的题目含义。在活动中幼儿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从图片上观察到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的发生,在幼儿猜测故事结尾时,幼儿就能根据前面的图片比较的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见图片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能给幼儿的想象提供基础,能激发幼儿想象力、能给幼儿的想象创造空间。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大班篇二
1、理解作品内容,会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2、感受快板诗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艺术风格,体验朗读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快板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风筝课件、响板。
一、欣赏、感受快板诗特点。
这首诗歌听起来有什么感觉?这种打着响板表演的诗歌叫快板诗,它很有趣,很好听。
二、学习、理解作品。
1、教师表演前两段。
(1)提问:哪里的风筝最有名?风筝分几种?你能说出几种名字吗?
(2)跟着老师有节奏地朗读。
2、教师表演后两段。
(1)提问:人们为什么喜欢放风筝?
(2)跟着老师有节奏地朗读。
三、表演、巩固作品。
(1)师生以轮读的方式练习作品,教师可放慢速度,让幼儿有思考的时间。
(2)男女幼儿轮读,适当加快速度,教师要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使幼儿感受到快板诗的内在情趣。
(3)教师和幼儿边打响板边表演。
在教学中我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良好语言学习情境,培养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大班篇三
邱芳
透堡中心小学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中我紧抓小熊和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的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1)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2)“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3)“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走进孩子,肯定成长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身份出现,自由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一起让生命共同成长。教师时时对孩子由衷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采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为课堂所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但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在指导朗读上应再下功夫,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不应将自己的体会强加于学生的身上。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学生的感悟有些只停留在表面,认识有些肤浅。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3、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教课本内容的时候比较仓促,也没有很好的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4、在进行角色体验的时候,有点脱离文本,因为小朋友对课文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就直接开始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要求有点过高。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大班篇四
孩子们在谈话的时候,很多孩子说到公园、广场放风筝,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溢于言表。《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风筝》这节活动,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增强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3、让幼儿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1、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风筝,并把场地布置成“风筝展”。
2、风筝幻灯片、音乐。
一、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风筝。
1、幼儿和教师走进活动室欣赏风筝展。教师:孩子们,这儿是我们大家制作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幼儿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情况。
(教师先请大家说出自己喜欢那一只风筝,再请风筝的制作者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一些情况,增强幼儿的自豪感。)
二、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1、教师出示“龙”形风筝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风筝?(龙形风筝)龙代表什么?(代表中国)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大班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二、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用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温馨和美的亲情是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在误解和冲突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共同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手足之情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鲁迅去日本学医,后来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要用笔作武器,唤醒民众觉悟,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四)、分析理解课文 1.初读——读通课文 方法指导:
风筝 嫌恶 模样 什物 ....可鄙 瑟缩 惊惶 虐杀 ....丫杈 憔 悴 苦心孤诣 堕 .....2.再读——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把握文章主题,用圈点勾画法完成以下问题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为什么不许小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你认为风筝事件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强化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4、你从本文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三读——研读解疑(鼓励学生把课文中的疑问提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合作探究)方法指导: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研读思考便能解决。请同桌合作探究,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相关链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旧式的家长只要求活泼天真的孩子端坐书斋,捧着四书五经,终日诵读不已;心无旁鹜,只需醉心于功名利禄。完全无视孩子爱玩的天性,无视孩子除了读书以外还有别的需求,无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五)、延伸迁移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六)、总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鲁迅的兄弟之情; 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有鲁迅的自我反省精神;有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我们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七)、写作导航
感动源于生活,小事、细节流露真情
《风筝》教后反思
首先,我非常感谢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研究的重要性。
《风筝》一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较大难度,因为他们对鲁迅的思想、作品都知之甚少,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是一无所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一下子要求他们对课文理解透彻很难做到,只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
鉴于学生的情况和鲁迅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设计了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完成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三读法,即初读,目的是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标上?号,并进行了字词检测。再读,目的是整体感知,方法是圈点勾画法,设计了四道问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在回答鲁迅的感情时又适时进行了朗读训练。三读,目的是研读解疑,先让学生把初读时的疑问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语境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探究解疑。之后我出示了一个相关链接,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最后安排了延伸迁移,即说说自己玩过的游戏和玩具,这是写和说的训练,也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了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尽管我进行了认真准备,反复修改,课后仍发现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鼓励不多,启发不够,学生质疑不积极,在解疑环节,总觉时间紧,在课文挖掘上不够深,作家作品介绍时内容偏多。
以上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仅是我的个人只见,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领导及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我一定会欣然接受并不胜感激,谢谢!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大班篇六
1、初步了解风筝的由来、演变过程以及欣赏风筝的艺术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2、在引导幼儿在探索、设计、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集体放飞风筝,在追、跑、喊、跳中充分享受放风筝的乐趣。
1、教师对风筝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基本结构等有全面的了解。
2、与幼儿一起,通过各种途径,如因特、书本、向他人请教等,共同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实物等。
3、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记号笔。
1、欣赏形态各异的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
(1)观察实物,自由交流,在看看、摸摸、比比之后,解决以下问题:
a.你看到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b.你最喜欢哪个风筝?为什么?
(2)教师:风筝是古代的一项发明,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品。南通的哨口风筝更是世界一绝。
a.风筝左右对称的艺术美
b.风筝的历史演变过程
c.介绍南通的哨口风筝 (看录像),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并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3)二次欣赏实物,风筝的基本构造是平衡。
a.你放过风筝吗?说说你放风筝的故事。
b.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讨论:我想设计的风筝。
(1)欣赏电脑资料——美丽的风筝
(2)讨论:你想设计什么样的风筝?
3、制作风筝面,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放飞风筝,充分享受春天阳光、运动的乐趣。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大班篇七
1、复习写话的四要素,能发挥想象,结合图片合理的编故事,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2、能运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到的词语,尝试运用形容词,逐步学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3、能写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能运用积累的词,写一段通顺、完整、生动的话。 教学准备:课件、写话本
一、谈话激趣导入。
听了这首优美的曲子,今天老师还要和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一幅美丽的图画。
小组内探讨描写春天的词句,并抽生汇报。
大家真棒!可见大家平时在阅读时积累了很多词,是学习的有心人。也一定能写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看图写话。用三个自然段完成写话,师分别引导。
1、课件出示图,请学生看图后说什么时节放风筝?这个时节是什么景象?(学生说后写第一自然段,抽生汇报情况。)
2、图上有哪些人或事物?他们在干什么?说些什么?(学生说
后写第二自然段,抽生汇报情况。)
3、风筝飞上了天,小朋友们心情怎样?(学生说后写第三自然段,抽生汇报情况。)
4、小结:出示完整的故事(句式填空),生练习说。瞧,用上了关联词、形容词,让这个故事更美,更吸引人。
三、展评。
同桌互读互评,师巡视引导。再选几篇优秀作品读给大家听。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大班篇八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
2、借助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前半段故事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3、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感受道歉所需要的勇气。
1、小棕熊和红松鼠的手偶或图片。
2、教学挂图:《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
3、已学会唱歌曲《好朋友》。
1、教师:今天,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2、教师:故事里有谁?小棕熊和红松鼠住在哪里?他们会做什么事让朋友高兴?)教师讲述故事前半部分。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鼓励幼儿想出各种让小棕熊和红松鼠和好的办法,尝试编故事结尾。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鼓励幼儿说说:小棕熊和红松鼠后来是怎样和好的?
2、教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简单小结:两个小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那样大家才能快乐。
引导幼儿看图阅读故事,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和教师的身体语言参与讲述故事内容。
分角色表演
随着音乐的节奏,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边唱歌边两两结伴表演“好朋友”,让幼儿感知体验同伴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快乐情感。
1、区域活动:在美工区,提供正方形纸、长方形纸、糨糊、细线、彩色笔,让幼儿进行折纸船、做风筝等活动。
2、游戏活动:将头饰和表演中的场景图片投放至表演区,幼儿继续表演故事。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大班篇九
1、尝试放风筝,提高手眼协调性和身体的灵活性。
2、体验放风筝的乐趣。
1、幼儿自制的各种各样的风筝。
2、活动前丰富幼儿放风筝的知识。
一、调动身心
手臂左右交替摆动,幅度由小至大,速度由慢至快,两脚分开,双臂像画8字那样挥动,一起往前走,再往后走,左右方向转动膝盖和腰部。
二、开飞机
1、引导语:我们来开飞机了
2、准备起飞(蹲姿)起飞(走步到跑步)升空(快速跑)改变飞行方向(边跑边展开弯腰)
穿过云层(边跑边展开身体)到达目的地,降落。
三、放风筝
引导语:刚才我们学做了小飞机,飞机能在空中飞,那么还有什么也能在空中飞?
(1)幼儿自由玩风筝
引导语:想办法让你的风筝飞起来
教师观察幼儿牵风筝的手是否上举,手握风筝线的位置。
交流分享:风筝是怎么飞起来的。幼儿边讲边示范。
(2)幼儿再次放风筝
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时间持续的长短及出汗情况,及时脱去外衣
引导语:刚才你们在放风筝时又什么新发现吗?
一起讨论谁的风筝飞得高,为什么会飞得高?
(1)倒退走放风筝
引导语:现在,请大家想想,还有其他放风筝的方法吗?
交流分享:请1~2名幼儿表演
四、利用幼儿园的环境放风筝
五、放松活动
整理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