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掰手腕神态句子聚集80句
写作指导动作描写训练教学设计
【第1句】:教学目标:
【第1句】:知道动作描写的概念、作用和一些基本技巧。
【第2句】:通过对具体语段的品析感悟,体会到动作描写各种技巧的显著效果。
【第3句】: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在练习中初步形成动作描写的技能。
【第4句】:培养追求准确、生动的描写效果的意识与习惯。
【第2句】: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写记叙文,通常只会做简略的叙述,而不会做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人物描写指导训练,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方面的训练,学生对于人物描写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能把人物动作写细致、写生动,难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究其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表述不够准确,不善于修饰渲染。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和实际训练,使之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技能。
【第3句】:重点难点
【第1句】:重点:领悟动作描写的技巧,训练动作描写的技能。
【第2句】:难点:在训练中实现知识迁移,形成写作能力。
【第4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记叙文,人物描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此前,我们学过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今天,我们来学习动作描写。
(二)、了解概念及作用:
【第1句】:屏幕显示“动作描写”概念,齐读:
“动作描写就是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
【第2句】:屏幕显示“动作描写”作用,齐读:
“动作描写能具体表现事情的发生过程,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善用动作描写,能给文章增色很多。”
【第3句】:结合语段,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秋天的怀念》
这段文字,表现我瘫痪之后变得“暴怒无常”,写了“砸”、“摔”两个动作,就显得生动形象了。
(2)、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
这段话,写母亲劝慰我的动作,一个“扑”,一个“抓”,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三)、技法训练:
【第1句】:诀窍一:认真观察,细化动作
(1)、讲解要领。
看得清楚,才能写得细致。具体来说,我们要注意观察人物头部、躯干、胳膊、手、腿、脚等部位的姿势和动作,并且清楚细致地描述出来。
(2)、品读感悟。
齐读两个语段,比较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她走过去把蝴蝶逮住了。可是一不小心,蝴蝶又飞走了。她很生气。但很快,她又追赶另一只去了。
②她弓着背,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走到蝴蝶旁,猛地探身,双手一捧,就把蝴蝶逮住了。可是,一不小心蝴蝶飞走了。她又急又气,噘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只去了。”
引领学生体悟:同样是写“捉蝴蝶”,前一段写得很粗略,没有写出具体的动作,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后一段则分别写出了弓背、踮脚、探身、捧、蹦蹦跳跳等具体动作,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很显然,看得清,写得细,效果才好。
(3)、实战训练:我来做,你来写
教师做出下面的动作,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背着手走到一位同学旁边,俯下身子看他的练习本,然后点点头,向大家伸出右手,竖起大拇指。
学生描述出老师的动作后,老师指定两人读一读,大家评价写得是否细致。 【第2句】:诀窍二:仔细推敲,选准动词
能写细致,只是初步要求。要准确地描述动作,还得注意第二个诀窍——仔细推敲,选准动词。
(1)、讲解要领。
齐读福楼拜的一段名言。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教导莫泊桑说:“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能满足于差不多,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不断推敲,找出最适合的词语。
(2)、品读感悟。
学生自读下面语段:
“我终于(爬、登)上去了,(蹲、站)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挪)。——《走一步,再走一步》”
读后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3)、实战训练:看情境,填动词
根据特定的情境,揣摩人物心理,填上准确的动词。
天啊!要迟到了!
我 开被子, 下床来, 过衬衫, 上鞋子, 进洗手间, 出牙刷, 上牙膏,在嘴里胡乱 了几下,顺手 下毛巾,在脸上 了几把,飞快地 出屋子??
学生自己填好后,前后桌互相读给对方听,比较谁填的词语表达效果好。然后老师指读二人,大家比较表达效果。最后老师逐空显示自己所填的词语,同时品析其表达效果。明确之后齐读一遍,动词要读成重音,语速要快,以突出内心的急切。
【第3句】:诀窍三:抓住情态,恰当修饰。
(1)、讲解要领。
其实,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状况下)做同样的动作,也会有轻、重、快、慢??的差别;其神情姿态,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在动词前面加上恰当的修饰语,就会使文章更富于表现力。
(2)、品读感悟。
教师朗读两个句子:
①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的老师(魏巍)》
②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秋天的怀念》
解析修饰语的表达效果:用“好像”修饰“落”,表明看似要落下来,实则不然;用“轻轻”修饰“敲”,体现了力度之轻;表现出老师假装生气,实则疼爱学生的心理。用“悄悄”修饰“躲”,用“偷偷”修饰“听”,表现了母亲既担心我,又不愿被我发现,好让我畅快发泄的苦心。
(3)、实战训练:想情态,加修饰
想象人物情态,在下面各句的动词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语。
【第1句】:我[ ]站起来,[ ]地向老师办公室走去。(领取奖品)
【第2句】:我[ ]站起来,[ ]地向老师办公室走去。(接受批评) 先让学生写下来,再指问两人,大家分别评价。
【第4句】:诀窍四:把握特征,巧用修辞
(1)、讲解要领。
如果只是原原本本地描述动作的.过程,效果往往十分有限;假如我们能够采用恰当的修辞——例如比喻、夸张等等——加以渲染,就很容易出彩了。
(2)、品读感悟。
指读下面的语段
爸爸双手紧紧攥着车辕,一条腿向前跨出,另一条腿努力往后蹬,身体用力地向前倾,又瘦又长的身子弯成了一张弓。
齐答:
A.这段文字描写爸爸做什么事儿?<拉车>
B.他的体型有什么特点?<又瘦又长>
C.他的姿势有什么特点?一个字?<弯>
D.句中用什么修辞方法来形容他?<比喻>把他的身子比喻成什么?<弓> E.这个比喻表现了什么?<表现了爸爸拉车的费力和艰辛>
结论:可见巧妙使用修辞,可以收到极好的表达效果。
(3)、实战训练:看一看,填一填
观察图片,然后根据语段意思,填上合适的喻体:
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刘翔像 似的
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挥动着双臂,抬腿越过一个个
栏杆,身轻如 ,姿态优美,很快便把对手甩
在身后, 般地冲过了终点??
学生先填好喻体,再和同桌交流。然后老师指
名读两份,大家评价表现效果。
(四)、课堂小结:
【第1句】:知识回顾:动作描写的四个诀窍。
【第2句】:写作提示:在做人物描写时,把各种描写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举例:
矮胖老师(外貌描写)站在讲台上,(动作描写)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神态描写)待全班42双黑眼睛,惊讶得每一双都放大半公分后,他突然转过身去,面向黑板,挥手写下了排球大的三个字:王玉琳。(动作描写)
赏析:这段文字对王几何老师进行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把王老师业务能力极强而又十分自信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合成演练:
在单项练习的基础上,做一个综合的片段练习。
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掰手腕。大家仔细观察他们身体每个部位的动作,然后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清楚细致地写出来。写好后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看谁写得更细致、更生动。
写好后,同桌互相听读。然后自发展示或老师指名展示,大家按本节所学动作描写的各项要领,评点描写效果。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动作描写的一些方法,并做了相关训练。大家在平时学习中,还要用心观察、勤于练笔。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写出更加传神的精彩语段!
板书:
动 作 描 写 细化动作
诀窍:选准动词
恰当修饰
巧用修辞
动作描写作文指导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例文
当她拿叉子的时候,她发抖得那么厉害,那叉子竟掉了下来。她饿到了这地步,她的头竟像老人一般颤巍巍的。结果她只好用手指头拿菜吃。当她把一块马铃薯塞在嘴里的时候,她忽然哽咽地哭起来。两行粗大的眼泪从两腮上流下来,直流在面包上。她始终只管吃,拼命地吞着那湿透了眼泪的面包,同时她喘得很厉害,她的下巴还抽动着。顾奢迫使她喝酒,好教她不至于噎着;然而那酒杯碰着她的牙齿却发出的的得得的声音。
点评:
因为饿极了,吃起来极为异常;作者抓住这“吃”的细节动作,把人物的处境和神态集中地表现了出来。
《动作描写作文指导》教案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以下是“《动作描写作文指导》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第1句】:学习并掌握动作描写中凸显性格、展示心理、合理修饰的写作方法。
【第2句】:培养学生观察、口语、行文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第1句】:课堂导入
同学们,外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我国人民艺术家老舍也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看来,动作的确是刻画人物的关键功夫。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绘其行,现其人”,学习动作描写,让你笔下的人物站起来。
【第2句】:读文猜人,感受动词
请学会读文字,根据动词的改变和细化,判断人物的身份。
(1)他在大街上走着。
(2)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3)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4)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5)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惊悚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总结:动作刻画的原则:要凸显人物特征,展现内心活动,还有必要的动作修饰语。
【第3句】:动作描写方法指导
(一)让动作凸显“性格特质”
【第1句】: 请学生分别阅读两端文字,感受动词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的老师》
思考:她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2)“她是一个温柔,慈爱的老师,总是亲切的对待我们,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我们都很喜欢她,依恋她。
思考:哪种方式更形象可感?
印证老舍名言:“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
【第2句】:回顾经典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请根据动词分析“父亲”的性格特征:中年、肥胖、爱子
(二)让动作传递“内心活动”
回顾经典:
【第1句】: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芦苇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绿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孙犁《芦花荡》
【第2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朱自清《春》
启示:“砸、敲、狠狠地”,写出老头子打鬼子时的痛快,
解恨的心情!“偷偷的,钻”写出了小草可爱、朝气的`情态
【第4句】:堂上练习:
(一)看图说文
【第1句】:欣赏学生校运会4X 100接力赛的经典图片
【第2句】:请学生看图根据老师提示口头作文。
1)、请说出几个连续的动词
2)请在动词上加一些修饰语。
3)请用上一些生动的修辞。
4)请想象此时的一种心理。
5)请把它完整地写出成一段话
(二)情景作文
【第1句】:晚修下课后,班主任把期末考试的成绩贴在公布栏上,顿时教室热闹了起来……
【第2句】:静悄悄的考场,突然,有人走来,把监考老师叫了出去,随后一起下楼,顿时……(任选一题)
要求:请灵活运用动作描写,刻画学生百态(不同性格的人,不同动作表现,不同心理活动)
【第1句】:学生自由完成。
【第2句】:教师巡堂,指导中下生完成。
【第3句】:互评互赏。
提醒:
【第1句】:动作要:形象代言(什么人,什么动作,版权!)
【第2句】:动词要:准确到位(动则一分太过,静则一分太少)
【第5句】:小结:动作描写的要点
【第1句】:能选用好动词,并加以修饰。
【第2句】:能写出人物身份、性格特点 。
【第3句】: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第4句】: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
【第5句】:和其它人物描写的方法相结合。
……
【第6句】:结束语:
同学们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练就“绘其行,现其人”的动作描写本领。
如何描写动作初中作文写作指导
写人,免不了要描写人的动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如同学们学过的《金色的鱼钩》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红军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
这段话描写了红军老班长连续五个动作。用“坐、捧、嚼、皱、咽”五个准确的动词,写出了老班长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为照料小战友、日夜操劳、精神疲乏的神态。“捧”字,突出了老班长对那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的珍惜:“嚼”、“皱”、“咽”三个动词,写出了草根和鱼骨头难以咽下以及老班长饥饿的程度。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红军老班长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抗争的坚毅性格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
(一)描写人物动作,最重要的是注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留心,观察周围各种人形形色色的行为动作,特别要注意不同的人的动作特征,抓住特征仔细地反复地进行观察。
如下面例段:
【第1句】: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第2句】: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捉蝴蝶、打篮球,都是我们常见的活动,有的甚至是同学们亲自参加过的。但写起来却不具体。上述两段描写,由于作者观察仔细,把捉蝴蝶,打篮球的动作、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二)是要抓住最能突出人物性格、身份特点的动作描写。
请看下列例段:
【第1句】:他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
【第2句】: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第3句】:老人的双手很灵巧。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偏偏的帽子。
上述三段都抓住了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
例一写的是一位高度近视的老教师。通过“用衣服的下摆擦镜片”、“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匆匆地往口袋里掏”等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一个高度近视、动作不利索且有点“糊涂”的老教师的特点;例二,主要抓住性格暴躁的人生气时,面部表情动作的特点来描写的。如:“气咻咻地站在门口”、“头上冒着热气”、“眉毛怒气冲冲向上挑”、“嘴向下咧着”、“肌肉纹丝不动”等,把生气时的面部表情写得生动而逼真。例三则是抓住捏泥人的动作特点,写出了一位心灵手巧的老艺人形象。
(三)是要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且不重复。
读读下列例段,看看各段中带点的词的作用。
他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用了“顶、弯、蹲、插、倾、飞等”6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式描写得准确而逼真。
她挤进大门,把担子撂下地;走上前去,将地上的草揽好,用膝头压着,俯下身,双手使劲勒紧草腰子,提起来,扔到院墙角落。
段中带点的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写出了一个能干、利索、有力气,干活熟练的农村姑娘的形象。
她看见奶奶站起来,双手抓着锅盖向上揭。吃力地揭了几次,才稍稍揭开一条缝。一股浓烟从灶口冲出来,差点熏着奶奶的脸。奶奶随便用袖子拂了拂布满皱纹的脸,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老了,不中用啰!”
这段话描写的是一位老奶奶干家家务活的动作。用“揭、冲、熏、拂、摇”等动词,准确而恰当地写出了老人干活动作的特点。上述各例说明,描写人物的动作必须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才能具体形象地写出人物的动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