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设计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透镜》教学设计

《透镜》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透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透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仪器: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透镜

1、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

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2、两种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1、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2、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3、设计实验:(教师启发:采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实验结论:

思考:参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1)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

结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结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5、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说明: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焦距测量:

说明:太阳光线虽然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器材: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

猜想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思考: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

讲解:对照光具座说明,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器材的组装、摆放、调整: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3)调节: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说明:实验所有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4)实验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 cm、30cm、17cm、13 cm和7cm、4 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像、实像)。

提醒:当物距为5cm时,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5、分析论证:

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2)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当f<u<2f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u>v。

6、交流评估:

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课堂小结:

大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通过作图来进一步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透镜》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1、小组活动:每生一个吸管(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可以用小茶杯或纸杯代替)中,观察吸管的变化,吸管在什么地方弯曲了?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3、师:老师这里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我们可以叫它透镜,如果老师用手电筒作光源,想一想光通过透镜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1、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去观察物体、观察书上的文字等,想一想会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透镜》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透镜》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 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透镜》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道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体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透镜、电熨斗,圆规,直尺;

学生:透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可能会引起火灾。提问:相信吗?

出示有关矿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灾的报道。提问: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引起学生好奇,调动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用凸透镜、凹透镜的实物结合练习,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在薄厚上的不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2、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一点,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并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晰,学生很信服。让学生不盲从,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实焦点。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出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图形,此处设计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加深理解。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图打下基础)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得出: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由于这个焦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类比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4、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瓶子?(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5.1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透镜的基本概念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